金钰藏品的首页 > 日志 > 归零|旅行是为观照自己
归零|旅行是为观照自己

孙:说到旅行,也是您所说的人生四件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我们在《十年去来》中也谈过,但重点集中在对大陆旅游文化的观察上。回到个体生命,您为什么会将它列为人生四件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?

林:我说的人生四事是: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、游于艺、志于道。行万里路不见得就指旅游,田野采风也是,主要指的是对其他事物、文化、生命经验的亲身接触。现代人有更多机会旅游,自然就聚焦于此。但无论是行万里路或旅游,对当事者都要是一种身份转换。一方面与既有生活切割开,另一方面由此让自己放松,但更重要的,从宗教角度讲,还是因之能照见自己。

孙:我们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能照见自己吗?

林:平时在既有的生活圈中,你还有人脉、成就感、安全感这些依赖。到一个陌生环境,你就比较能照见,平常所谓的自以为是或自以为安全的感觉是靠什么支撑,哪些是真实的生命本质,哪些只是外缘的依附,这样就更能回到生命的真实。何况,一方水土一方人,我们从不同人身上看到与我们自己的不同,也就是看到生命其他的可能性,心胸自然开阔,也就能放下许多我执。

孙:对,我前段时间去青海,虽然去的地方不多,但已经接触了不同信仰、不同生活样态的人。青海湖、塔尔寺,我们回来都说,怎么在那儿人拍照都特别漂亮?景好人也好。后来我想,就是那里的山水让你放下了。而像我这样性格的人,在城市待久了,内心会变得很紧的。

林:是这样,人置身大自然或相对陌生的环境里,生命性情就会自然流露,你甚至事后看照片才发觉,自己原来还有一面。行万里路相较于读万卷书,正是这种不可或缺的直接体验。你通过书本可以从横四海、遨游天际,可以获得不熟经验与资讯,单这都比不上落到脚下走一遭,因为读书获得的体验,就像在电视上看美食节目,终归是隔了一层。

孙:虽然我向往旅行,但我也深知自己不是一个立誓要踏遍千山万水的人。一  是时间不允许,另一方面,是觉的那种在地图上勾图画地、看自己还没去过哪些地方的旅游一族,有些耽溺之感。当然我也承认,也许就有这么一种类型,是生命永远在路上的感觉。每个人秉性本来就不同。还有人将旅行看成一种生命的挑战。

林:我们现在所谈的旅行并不是针对特定人群,而不是一般人。我甚至认为,旅行不一定说要到很远,很陌生的地方,换一种心情与身份回故乡,也可以是一种旅行。

      你所说的将旅行看成挑战,那就不加旅行,只能叫挑战。因为已经没有旅行的心情了。目的性极强时,你哪有时间驻足四顾,只能奋力前进。       

      那种永远在路上的,也不能叫旅行。我们总要想想,一个模式背后真正的心情或意义是什么。一直在路上,那我只能说,你这叫流浪而不叫旅行。

林谷芳:台湾著名禅者,音乐家,文化评论人,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,台北书院山长。六岁有感于死生。高一见书中句“有起必有落,有生必有死;欲求无死,不如无生”,有省,遂习禅。同时间,亦因一段因缘走入中国音乐。四十年间,于音乐,始终观照道艺一体;在修行,则“出入禅、教、密三十年,不惑之后,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”,遂对向上一路,多所拈提,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,标举宗门不共。在禅与艺术外,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,频仍来往两岸,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。

主要著作:《谛观有情——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》、《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》、《千峰映月——中国人生命中的禅与诗》、《如实生活如是禅》、《画禅》、《落花寻僧去》。

*本站内容欢迎分享,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,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!

上一篇:
归零|禅者如何做减法
下一篇:
我们要的,并非生活的美学,而是审美地生活

说点什么:

Ta的日志 更多